半岛电竞官网无锡模具加工
首页 > 新闻中心

眼见并不为实:会说谎的图像

发布时间:2024-01-05 13:31:01   来源:半岛电竞官网

  迈克尔·桑德尔教授是哈佛大学的传奇人物——他是哈佛历史上累计听课人数最多的课程、网络上最受喜爱的公开课授课者,也是全球畅销书《公正》的作者,小编今日推荐他的一篇文章《完美图像》,该文章是同在哈佛任教的伊库·阿达托教授的作品《完美图像》的书序,该书揭露了美国政治竞选中为了争夺图像操控权所展开的明争暗斗,揭示图像在电视、电影、广告、艺术、网络和社会化媒体中所拥有的力量,以及图像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摘要:我们在努力传播的那个自我究竟是谁,是为了给谁看的?观看我们的那些人,会如何区分这个人本身和摆出来的姿势?而我们自己又会如何区分?当每一个拥有手机的人都有几率会成为狗仔队一员,当无意中发在朋友圈里的任意照片都有几率会成为永久记录,公共和私人生活之间的界线消失了。如今我们都生活在图像中。而和名人政客一样,我们有时也会失去对图像的控制。

  几乎人人都爱拍照——拍家人和朋友,拍旅行中造访之地,拍偶遇的名人,乃至拍我们的宠物。但这是出于何故呢?是什么引发了我们去照相?部分是为了记录我们的生活——回家后就能向朋友们展示自己的亲眼所见:埃菲尔铁塔,或自由女神像,或者长城。照片能证明我们确实到过那里。

  不过,并非只有游客才照相。我们也一样会拍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和场景。照相是一种捕捉记忆的方法,可拿来珍藏那些重要时光:比如和朋友一起度过的美妙光景,生日聚会,婚礼,以及其他一些特殊场合。照片仿佛可以将时间停驻,让我们也可以牢牢抓住心爱之人的某些瞬间某种风采,一次次反复与他们相遇。

  然而,我们并非简单地照相,我们还会为拍照摆姿势。我们梳理头发,绽放笑容。为了确认和保证我们笑对时间点,拍摄者还会让我们说“茄子”(中文)或“芝士”(英文)。那么为何要摆姿势呢?因为我们想要好看。我们期待照片让我们看起来光彩照人。可是并非所有照片都能拍得比真人更美。我们都有过看见一张自己的照片却一点儿也不喜欢的经历。

  在照相机前需要摆姿势,这其中有些令人费解之处。照片的魅力正在于承诺忠实记录世界的本真面目。我们也可以借此准确地把握真实,其精确性是蚀刻画和绘画都可望而不可即的。我们有时忍不住会这么想。19世纪摄影术发明之初,人们就把它称为“大自然的画笔”。正如伊库·阿达托写的那样:“摄影似乎有望提供一种图像,远比绘画画出来的更完美。客观地记录世界终于成为可能,可以摆脱艺术家古怪莫测的视角。”

  但是我们从《完美图像》中了解到,摄影术一经诞生,人们很快就注意到了拍照和摆姿势中的技巧成分。只有某些照片能称得上“公正的图像”,能够逼真如实地呈现拍摄对象,能抓住情境之真相或被拍者的本质。其他照片则看着没错,实际上存在歪曲和欺骗。这在今天这个Photoshop和数码图像处理盛行的时代尤为明显。

  在《完美图像》一书中,伊库·阿达托探索了这一矛盾给当代生活带来的影响,内容涵盖日常生活照相,以及电视、电影、政治、摄影图片报道、广告、艺术、互联网和社会化媒体中图像的使用及滥用。

  《完美图像》在书中还提供了摄像机会模糊表象和真实的许多鲜活例子。考虑到当下媒体所具有的威力,政治人物们纷纷努力掌控出现在电视、报纸和网络上的自身形象。这可不单单是对着镜头微笑这样简单的事。时至今日,精心编排媒体事件已成为竞选活动和政治宣导(politicalpersuasion)活动的共同特征。不过,并非所有策划的媒体活动都能进展顺利。美国入侵伊拉克不到两个月,乔治·W. 布什总统就过早宣布战争取得了胜利。他身穿空军飞行服,以颇为引人注目的方式乘坐美国海军喷气式飞机降落在一艘航空母舰上。身后一道横幅上写着“任务圆满完成”。这幅场景很像出自好莱坞电影《壮志凌云》,汤姆·克鲁斯(Tom Cruise)在其中扮演了一名英勇的战斗机飞行员。但是随着伊拉克战争久拖不决,持续了几个月之后又几年,布什这一悉心打造的形象反而成了一项错误政策的标志。

  而有些时候,出现在电影电视中的影像,还会以令人不安的方式塑造真实的生活。“9·11”之后,有一部热门美剧叫做《反恐24小时》(24),其中刻画了一个为保卫祖国而非法刑讯逼供嫌犯的英雄形象。这部剧实在太受欢迎了,以至于有位西点军校的将军飞到好莱坞恳请该剧的制片人改去严刑拷打的情节。他告诉他们,现在伊拉克的美军战士们受电视剧的影响更大,而不是遵守军中教导他们不许使用酷刑的规则条例。

  除了论证影像之力,《完美图像》还向我们揭示了图像所兼具的纪实和歪曲之能是如何引发艰难的道德困境的。例如,报纸应该展示战斗中牺牲战士的图像么?有的人觉得这类照片是摄影图片报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可以让公众知晓战争的残酷现实。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此类照片既不尊重战场上那些逝去的生命,也不尊重他们家人的悲伤。

  曾有一些标志性的苦难画面促使公共舆论开始反战。越战最著名的画面之一就是一张令人心碎的照片:一个9岁的越南女孩在凝固汽油弹的袭击中被烧伤,为逃命不得不赤裸全身在马路上奔跑。《完美图像》讲述了这个女孩的故事,她受伤后幸存下来,后来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和平大使。

  提出了道德难题的另一张20世纪标志性照片,是著名的《母亲为智子沐浴》。拍摄于1971年的照片中,一位母亲捧着她年轻的女儿虚弱的身体,女儿是日本水俣镇汞污染的受害者。这张沉痛触目的照片闻名于世,成了工业污染及其灾难性后果的象征。它还帮助受害者们打赢了官司,成功控告向河道排放含汞污水的公司。不过在女儿去世之后,智子的父母不希望这张照片继续被频频展示,尽管它可以在教育公众关注工业污染的危害方面持续发挥作用。

  那么该怎么做才是对的呢?拍摄者的遗孀拥有这张照片的版权,她决定尊重那对父母的要求,同意不再许可这张照片用于展示。

  然而,在这互联网时代,想让图像退出公众视线是很难做到的。尤其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手机、照相机和监控摄像头已无处不在,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间里都更需要问问自己:我们怎么样才可以保护一方远离镜头的隐私空间?拍摄对象拥有哪些权利,他们的尊严怎么样才可以受到尊重?如何平衡拍摄对象的权利与公众的知情权?

  摄像机是见证苦难、贫穷和暴力的强大工具。很多时候可能移开视线会让我们更舒服,但镜头会敦促我们去看,去行动,去追寻正义。摄像机提供确凿的证据把我们引入一个话语共同体,可以对各种道德伦理难题展开辩论。

  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牢记:图片是一种不完整的见证。《完美图像》雄辩地论证了为何即使在聚焦图像的时代,文字(words)仍然至关重要。想要理解任何事件的含义,我们都需要依据多种形式的证据材料。摄像机好比一扇窗,而我们要有比这扇窗更宽广的视野。

  《完美图像》还有力地勾连起了公共和私人图像之间的关系。智能手机相机、网络摄像头、热门图片分享网站和微博给了我们所有人机会,可以在各种镜头前尽情展示自己的生活。正如伊库·阿达托观察到的:“我们有足够的能力雕琢自己的形象呈现给世界看,但我们也会和那些政客、名人、媒体热门人物一样,面对很多陷阱和隐患,深受其苦。我们在努力传播的那个自我究竟是谁,是为了给谁看的?观看我们的那些人,会如何区分这个人本身和摆出来的姿势?而我们自己又会如何区分?当每一个拥有手机的人都有几率会成为狗仔队一员,当无意中发在朋友圈里的任意照片都有几率会成为永久记录,公共和私人生活之间的界线消失了。如今我们都生活在图像中。而和名人政客一样,我们有时也会失去对图像的控制。”

  摄像机给人类带来的应许和矛盾,我们时常会在生活中与之不期而遇。我是从我的个人经验中体会到这一点的。我的妻子伊库——《完美图像》的作者——将要产下我们第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在产房中陪伴她。当医生准备接生时,他问我有没有带摄像机,要不要把这一刻拍下来。我知道如今很多父亲喜欢把孩子降生的时刻拍下来,但我从来没这么想过。我更愿意不借助照片而永远铭记这一刻;并且当时的我实在太过紧张激动,即使带了相机也完全没有办法操作。医生很理解,代之以背诵了一首诗。我从不曾为那一刻没带相机而后悔过。有时候 ,最完美的图像恰是我们心灵和头脑中拥有的回忆。